2010/07/03

1812序曲(1812 Overture)-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

1812序曲,降E大調,是現代柴可夫斯基最為著名的一首作品。記得第一次聽到,是高中音樂老師在上課介紹的,在當時我們班音樂課都在睡覺的時候(因為排下午第一節的課,大家沒蹺課就要偷笑了),大家居然全部清醒的聽完1812,因為被最後的大砲聲吵醒了。1812也是我大學時代少數還在聽的古典樂,原因很簡單,1812太有名了,跟貝多芬交響曲第5號一樣,所以很好借到,此外,聽完1812序曲讓我工作的時候充滿幹勁。



1812年,歐洲最傳奇的皇帝拿破崙率軍遠征俄國,一路勢如破竹的殺到莫斯科,當時的沙皇採用焦土策略不斷的放火讓法國軍隊拿不到任何的補給。最後在俄羅斯可怕的寒冬侵襲之下,法國軍隊耐受不住嚴寒,並且遭到庫圖佐夫(全名: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戈列尼謝夫-庫圖佐夫;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 Голени́щев-Куту́зов)元帥率軍重創,慘敗而歸。

1880年,柴可夫斯基受到莫斯科博物館館長尼可拉‧魯賓斯坦(Nicolay Rubinstein)的邀請,為"1812慶祝博覽會"的開幕儀式編寫一個熱鬧的序曲,於是創作出這首作品。


一開始便呈現出深廣的主題,描述俄羅斯大平原的無限風光。接著發展部帶入侵略性的主題,進行曲代表著法國軍隊的入侵,並在主題部分使用了法國號演奏<馬賽曲;La Marseillaise>代表著當時法國軍隊的勝利。接著轉進到下一個進行曲,則是俄羅斯軍隊武裝上陣準備抵抗法國大軍,此部份主題表達了兩軍激烈的交戰,裡面使用被扭曲馬賽曲的旋律代表法國軍隊逐漸潰敗。接著使用傳統斯拉夫舞曲代表著慶祝打敗拿破崙的勝利,漸弱的旋律代表著法軍節節敗退,最後的砲聲將樂曲帶入高潮,表示俄軍終將法軍趕出俄國邊界,接著雄壯的的管絃樂合奏加上教堂的鐘聲,象徵著俄國從法國佔領中解放,在進行曲中還加入當時俄國國歌<天佑沙皇; Боже, царя храни(God Save The Tsar)>,與前面馬賽曲做為對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1812序曲)

不過柴可夫斯基在寫完1812之後對這個作品不是很滿意,因為他並不是很想要寫這首曲子,曾經在寫給他的贊助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提到"這個作品可能沒有太大的藝術價值",不過顯然雄壯威武的進行曲與大砲聲是人類本性的最愛,雖然這首他並不是很喜歡,但已經變成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即使沒聽過降B小調 No.1鋼琴協奏曲,也聽過天鵝湖和1812序曲。

網路上的1812討論多牛毛,現在有名的程度已經到討論用怎樣的音響效果最好,或者那個版本的砲聲最棒。而高雄2009世界運動會開幕前的音樂會,也將1812序曲列入表演曲目,並在最後的砲聲階段施放煙火,實在太棒了。

這個版本是用真正的大砲聲錄的:


這個現場演奏版本,請到列寧格勒軍樂團來幫忙,外面也是砲火齊發,不過只有最後大家最喜歡的放砲聲~~不想要平靜的前段可以直接聽這裡

3 則留言:

  1. 我有聽過你貼那個版本喔!!!
    1812序曲真的很棒!!!!
    話說我今天躺在床上休息就在我快睡著時
    聽到了小胖的鋼琴的某一首時嚇到了!!! XD

    回覆刪除
  2. 用大砲錄的都被移除了~好可惜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