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想看的一部電影 "蘿拉快跑" (Run Lola Run),但總是錯過機會。今天在偶然的巧合下,先是看了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接著又看了蘿拉快跑。這安排也太過湊巧了吧???
(如果看過這兩部片的人應該知道為何這是很湊巧的安排)
導演:Tom Tykwer,著名的德國導演,在台灣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女主角:Franka Potente (神鬼認證裡面Jason Bourne的女朋友)
蘿拉快跑光從字面上看,就知道是一個叫做Lola的帥氣女孩,然後在劇中不斷地奔跑,目的是為了拯救一個幫黑道老大送東西但是耍白癡弄丟10萬馬克(是的,當時沒有歐元)故事。如果內容只是叫個正妹耍帥,然後到處搞破壞弄錢,這種劇情怎麼有機會在台北影展中撥放?怎麼可能在當年(1998)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電影?導演又不是麥克貝!而且,開場不到半小時,這個正妹就被警察打死了!!
WT...............!這麼快?然後經過一串前置劇情回想,居然就重來一次了!!
如果我沒看過蝴蝶效應,我想這裏會是一個很大的瓶頸,這啥小劇情?然而,今晚我馬上就理解到:這一定是和蝴蝶效應一樣,中間有些流程會被打亂,然後影響結局是吧??太棒了!
蘿拉快跑的節奏安排得非常快又緊湊,中間幾個不相關的人物全部簡單卻明確的帶過,這些人物主要就是凸顯在蘿拉與他們 "碰撞" 的timing只要差個幾秒,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往後人生發展,有些還帶有惡搞的趣味在。而和蘿拉有相關的人物"碰撞"的時機,過程與發展,則埋一些會影響後來發展的伏筆,沒看過類似主題的人一定會覺得非常奇妙,而看過類似主題電影的人可以去找很多線索,然後猜猜蘿拉的結局。相當具有挑戰性!
此外,連過場的前置回想劇情片段都經過精心安排,兩次重來的過程中,安排了蘿拉與男友曼尼的對話,對話的內容不同,提問的立場不同,也銜接了兩者對於愛的態度不同。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結尾,不是蘿拉死就是曼尼死,為愛付出的結果,都必須犧牲某一方,而死掉的那個人心有不甘,非常想要重來(不甘心的原因,請見他們死前回想的片段),所以就導演就讓他們重跑一次了。
很熟悉的動作,不是嗎?喜歡打電動的人回想一下:當你打電動打到某個地方死掉了,心有不甘的你一定會從存檔裡面叫檔案再打過,而且會嘗試新的策略嘗試過關,直到你順利全破為止。又或者,雖然過關了,但是結局不是你想要的,如果換個打法會有更棒的結局,你也會再打一次!
這就是導演的靈感來源,戰略遊戲中常見的"謝夫羅德大法"就是這部片子的靈魂,蘿拉碰見關鍵人物的時間點,以及後續發展,會決定他最後結局的走向,這也跟蝴蝶效應的精神非常類似。然而蝴蝶效應是2004年的電影,劇情的發展比較細膩,也比較多元(主角不知道S/L幾次了,太作弊了啦)。但是蘿拉快跑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明快的節奏,清楚的元素,而且包含了細膩的反思。在短短的81分鐘內就融合如此多的元素,而且不給人拖泥帶水的感覺,看完之後回味無窮,在當時的角度而言,是一個嶄新的劇情走向!
我喜歡蘿拉快跑勝過蝴蝶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