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 ( Johannes Brahms ) ,與 巴赫和貝多芬並稱 "3B,Three Bs",作為古典樂派最後的榮光,浪漫樂派大師舒曼的弟子,貝多芬的傳人之一 (另一個傳人是華格納),其作品深受世人喜愛至今,但說來慚愧,在學姊借我DG的布拉姆斯大全集之前,我只聽過搖籃曲,和千秋王子指揮的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然而在眾多的作品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鋼琴協奏曲第二號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2, in B-flat major, Op.83)。
布拉姆斯的作品在其古典樂派的格律下,卻帶有濃濃的浪漫樂派風格,因此布拉姆斯的作品常受到創作環境與精神的影響,嚴謹的格律聲線中包含了骨子裡的熱情,也隱含了最深層的憂鬱。布拉姆斯本人就是非常傑出的鋼琴演奏家,因此一生中創作的兩首鋼琴協奏曲都非常的困難,這首鋼琴協奏曲第二號更是被拿來和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第三號來比難的。話說,這種傑出演奏家如果會寫曲,簡直就是後代演奏家的考驗,你不能抱怨說:這什麼鳥歌,你要不要自己演奏看看?(參考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第一號)。他們會毫無困難的演奏給你聽,帕格尼尼與薩拉沙泰等小提琴家亦如是。
這首第二號與第一號間隔了22年才發表,與其小提琴協奏曲同年發表,而且不同於其他陰鬱的大部頭作品,這首節奏較為明快,充滿歡樂的氣息。
第一樂章由法國號開始,帶出鋼琴與樂團其他部分優雅的聲音,好像黎明前的天空,慢慢地由黑夜甦醒,然後鋼琴的獨奏好像太陽的出現,明亮的節奏帶動了管弦樂團色彩繽紛的呈現,最後與管絃樂配合華麗花奏結束,充滿了大自然的美好。
第二樂章由鋼琴熱情的獨奏起頭,然後管絃樂也給予應有的回應,這樣有來有回的逐漸提升張力,在張力拉到高點突然的轉一個主題,由管絃樂部分帶入一個高潮,而鋼琴在此聲音較不明顯,等到鋼琴聲音變大之後,再回到之前的主題。話說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份。
第三樂章主角似乎轉到管絃樂的部分,鋼琴在前段的主題不如大提琴顯眼,相較於第二樂章的熱情奔發放,這段鋼琴的獨奏部分溫柔闡述自己的主題,不經意的又拿回主導權,然後再讓回大提琴說話,這樣輪流講話,比較像是雙協奏曲的樂章。
第四樂章從鋼琴輕快的主題開始,帶動了其他聲部的愉快唱和,整個樂章非常開心,有人分析這是因為本曲完成於義大利的開心之旅,因此快樂的感覺充滿了整個曲目,尤其這第四樂章,有人說是輪旋曲式,有人說是奏鳴曲式,然而在這愉快的氣氛中,好像沒什麼顯著分別了。
記得第一次聽到的,是由Claudio Abbado指揮維也納愛樂,Maurizio Pollini鋼琴演出的版本。相較於其他協奏曲大都是"快慢快"的三樂章形式,而且主奏樂器特別明顯,布拉姆斯的鋼琴第二似乎有很大的不同,尤其鋼琴在某些場合裡若有似無的存在,如果沒有處理的細膩也許會被管絃樂部分蓋掉。Abbado的指揮特色之一就是很能配合獨奏者,他會盡全力的配合獨奏者的詮釋,而Pollini的詮釋不慍不火,技術更是不在話下,而這也是我相當偏好的版本。
寫的很好 謝謝
回覆刪除